退潮后的蕭條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讓原本就不切實際的繁華迅速瓦解。去年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正是每年藝術拍賣行秋拍的季節。2008年,作為拍賣行標桿的蘇富比拍賣行成交率只有六成多,這種慘淡的局面印證了人們兩年以來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泡沫的預測,很多作品價格跌落50%左右,原本估價高達1200~1800萬的《革命家庭系列》在估價降至800萬時仍無人問津。拍賣行一直是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市場的數字直接影響著藝術品買家的信心,從而傳導到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藝術品的經濟神話已成了昨日黃花。規模小、經營不力的小畫廊面臨關閉,而那些專業性強、經營已上軌道的畫廊,雖然不至有關門之危,但經營也變得異常艱難。
在798小有名氣的空白空間畫廊是德國柏林Alexander Ochs畫廊的分部,1997年誕生的柏林畫廊被認為是東亞地區較有影響的當代藝術畫廊之一。2008年底,因為空間房租到期,空白空間搬離798換到草場地。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畫廊作品成交率較幾年前相去甚遠,奧運后更是每況愈下。原本打算重新開幕的新場地正在為5月的展覽做準備,“但是現在經濟危機來了,那就把裝修的速度再放慢點吧。”這家畫廊的經營者田原說。
面對虛高的藝術品市場,搞創作出身的田原表現得像798的“異類”,她堅持不走拍賣路線——這也是她一貫的態度。“藝術家的作品就像他的孩子,我們必須為藝術家和他的作品負責”,田原表示她不愿意為了純粹的商業利益而把作品賣給“畫販子”,“當你看到藝術家的作品被頻繁轉手的時候是很煩躁的”。
最讓田原感到難受的是目前中國畫廊的自我定位。“畫廊在中國的責任感沒有明確起來。”這位說話慢條斯理的姑娘談到這些顯得有些義憤填膺,她一邊用筆重重地在咖啡館里的留言本上劃,一邊激動地表達著她的觀點:畫廊的責任不該是純粹賺錢的機構,而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中介機構。在藝術品市場里,是收藏家和藝術家之間的橋梁,為藝術家和收藏家負責,畫廊應該去把真正適合收藏家的藝術家帶到畫廊里,然后才會介紹給收藏家。
相比空白空間,一些海外畫廊如曾經氣派的DoArt如今人去樓空,韓國都阿特畫廊也因有股東撤資退出,正在重新調整,美國著名畫廊佩斯在北京的分部佩斯北京在辦完首次展覽后,如今重新步入裝修階段。為了應對危機,幾乎每一家畫廊都在縮減成本,開源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