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香港佳士得藝廊在中環歷山大廈22樓開幕。開業時,佳士得舉辦了“美藝菁華”展覽,展品來自私人洽購類別以及將于香港、倫敦、紐約舉行的拍賣。近些年,佳士得除了春秋大拍,私人洽購也占據了其交易的一大部分。2013年上半年,佳士得的全球私人洽購成交額達4.652億英鎊,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3%。或許是基于私人洽購的靈活性,2012年8月,保利拍賣與保利藝術中心共同成立了保利貴賓部,并首次在國內正式推廣私人洽購業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卻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有輿論表示,私人洽購或成拍企的新方向。那么,私人洽購在國內的情形到底如何?
國內外私人洽購大比拼
打開佳士得的官網頁面,在委托拍賣一欄能清晰地看到“私人洽購”業務。它以一對一形式為委托人與買家制定切合雙方需要的洽購方案。除了佳士得,蘇富比也常年進行私下交易。比如去年的“蘇富比北京藝術周”就呈現了三場私人洽購展。據悉,在總值13億的藝術品中,蘇富比(北京)的貢獻率只占10%,絕大多數為私人洽購藝術品。以議價的銷售方式,蘇富比的交易額每年都有所提升。
私人洽購所涉藏品包括書畫、瓷器、錢幣、古籍等,只要客戶有需求,拍賣公司就會按照擬售的物品類別聯絡合適的買家。
從總體看,國內外的私人洽購大體相同,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差別。國外的私人洽購更多開展的是一項單獨業務,它脫離了拍賣的形式。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表示,佳士得、蘇富比的私下交易已有很長的歷史,國外的政策相對寬松,可以私下買賣,甚至可以買斷后再拍。但在國內,由于《拍賣法》沒有賦予拍賣公司場下交易的業務范疇,所以工商部門頒發的拍賣行營業執照一般不包含非拍賣形式的銷售經營。
然而這些限制似乎也能變通。“只要國內拍賣行的營業執照注明可以進行拍賣及藝術品買賣,就不存在法律問題了。”季濤告訴新金融記者,北京保利變通的方式即再成立一家公司。充分利用拍賣行的優勢找尋客戶資源,然后再以文化公司的名義訂立合同。
法律層面之外,國內外具體的操作模式也不甚相同。國外的私人洽購是全方位的,甚至有的藏品拿出來只是為了“賣”。但國內的拍賣行開始嘗試私人洽購的時間很短,多半都是基于拍賣過程中估價太高或者流拍,私下調整價格、傭金等之后再賣出。在季濤看來,私人洽購的靈活性讓買賣雙方可以有效溝通,但拍賣卻一視同仁。
許多人認為國內的私人洽購應該是在拍賣后進行的,然而中國嘉德2013秋季拍賣“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的撤拍事件,卻名副其實是在拍前。就在那天,拍賣師進場之前,嘉德方面突然宣布:“本場中著名畫家劉文西等集體創作的拍賣品《幸福渠》,在委托人同意的前提下,已經用三方協議的方式以4060萬元轉讓,因此在本場中予以撤拍。”
現場一片嘩然,留下的是買家錯愕的表情。預展、圖錄都已準備就緒,卻在最后一刻上演了突然“襲擊”。
“一般來說,流拍之后的洽購最常見,也最合乎情理,拍賣之前就撤拍進行洽購的情況比較少見,并且具有‘半遮半掩’的性質,近似違規。但是嘉德把這件事情公開化了,屬于一舉多得的運作。”季濤緊接著談到嘉德公布撤拍的幾點緣由。“第一,不是因為東西品質不好而撤拍,從而避免大家引起誤解;第二,不是委托人違約,耍了拍賣行而撤拍;第三,它證明了場前私人洽購的成功。中國嘉德一直沒有公開向社會表明自己在開展私人洽購業務,通過這樣一個‘撤拍’事件,實際上是向社會表明,嘉德也可以私下交易,甚至可以進行拍前的私人洽購。而將價格公布也增加了事件的真實可信度。”
私人洽購僅是拍賣的補充
北京保利成立的貴賓部,則是直接找客戶洽談,開創了一種私下交易的精品方式。北京保利拍賣貴賓部負責人李思莫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內買家結構的不斷更新,他們的觀念和消費標準也在隨之變化。保利成立貴賓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盤活所有以前停滯的資源。比市場價格高,或急于變現但又沒有拍賣場次的作品,都可以通過貴賓部去操作。
據季濤了解,私人洽購應該都是師出有名的精品,它可能比拍賣場上的定價高,傭金低,藏品也有可能還在畫家或收藏家手里。“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節省了很多時間與繁瑣的程序。再加上其私密性,所以就很適宜。”
以前私下交易都被畫廊或者經銷商壟斷,如今拍賣公司的介入不可避免地對他們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不過季濤也坦言,畫廊代理的是某一位畫家的作品,而拍賣行都是從中間人、經紀人或藏家手里征集作品,屬于“二手貨”,兩者的定位是不同的。
那么,拍賣公司以后是否會更多地選擇私人洽購?面對新金融記者的疑問,季濤表示贊同,但他也認為,拍賣行更善于拍賣,所以未來私人洽購應該不會趕超拍賣,只是作為一個補充。而且目前國內的私人洽購從法律、經驗、品牌上都還處于摸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