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煉
說到攝影,人們通常強調,要在平凡中發現不凡。但是我認為,若要進入更高境界,攝影反倒是要在不凡中發現平凡。
過去攝影圈有一種說法:若能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發表作品,就算是得到了攝影界的認可。顯然,這本雜志的意義并不局限于自然地理和旅游探險,而且也涉及攝影。由于該雜志影響大,世界不少地方都先后出現了合作版或山寨版。在中文圖書界,先是臺灣出版了類似雜志,欄目設置幾乎就是美國的翻版。我認識一位旅居紐約的上海攝影家,他經常接到臺灣地理雜志的委派,到中南美洲去拍照,從事類似于人類學和地理、旅游方面的考察。后來國內也辦起了同類雜志,欄目內容也幾乎如出一轍。
發表于《國家地理》的攝影作品,絕大多數都不是攝影棚里人為擺布的攝影,而是戶外自然攝影,旨在追求難得一見的不凡,其作品每每因此而引發讀者驚呼,于是效尤者眾。在全民旅游的今天,野外的自然攝影,已成為無數發燒友的最愛,他們在蠻荒之地的旅行中,執意尋找、發現、捕捉不凡的攝影場景。
早在大半個世紀前,美國著名攝影家亞當斯給《國家地理》做過外勤記者,在自然與荒野中拍了不少好照片,其中有不少便是在平凡中發現不凡。例如,有天傍晚在完成了一天的拍攝后,亞當斯驅車返程。途中他看到一處普普通通的村莊,天上暗淡的流云緩緩地沿地平線漂流,初升的月亮也緩緩升起。在這平凡的鄉村景象中,亞當斯感受到了一種寧靜、安詳和神秘,以及寧靜中的涌動。他的心被觸動了,立刻停車抓拍,捕獲了這轉瞬即逝的感覺。這是他在平凡中捕捉不凡的經歷。與此相對,亞當斯也有相反的經歷。有次在高山森林拍攝了不凡的景致后,他在密林的背景前看到了一株普普通通的白樺樹,被逆光襯托出來,雖然平凡,卻有平凡的魅力。
但是,在國內地理雜志上發表的攝影,全然沒有亞當斯的品味,而常是所謂不凡的“畫意”或“詩情”照片,其媚俗,諸如江南煙雨、小橋流水之類,甜膩得令人作嘔。
在21世紀初,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出版了《國家地理攝影精選》影集,收錄該雜志百年來發表的攝影精品,以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作品為主,既有不凡之作,更有平凡之景。欣賞這部影集,并從攝影者的角度來設身處地地考慮,我有機會假設幾個不凡與平凡的場景:
其一:面對同一風景,張三在普普通通的晴天拍攝,李四在暴風雨前的濃云下拍攝,前者拍出的風景平凡無奇,后者拍出了不凡的風云變幻,營造了意境與氛圍。
其二:仍然面對同一風景,張三用普通鏡頭拍攝,李四用超廣角鏡頭拍攝,前者拍出的風景仍然平凡無奇,而后者的風景則因夸張變形而奇妙不已。
其三:兩人面對不同的場景,張三拍攝家門口的大街小巷,其攝影讓人見慣不驚,李四拍攝正在融化坍塌的北極冰川,以及冰川上孤獨的北極熊,其鮮見的場景讓人贊不絕口。
當張三李四的上述作品一并展出時,人們多數都會不假思索地大贊李四的不凡之作,而對張三的平凡之作則視而不見。
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問:二人之攝影的平凡與不凡主要是因為什么造成的?是天氣、設備、景點等外在因素決定一件作品的成敗,還是攝影者的修養等內在因素決定藝術水平的高下?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懂藝術、不會攝影,但拿著一臺專業相機,來到北極冰川,在北極的云霞天光下拍攝無數照片,莫非不能從中挑選裁剪出幾張好作品?但是,如果讓張三李四都用普通相機、都拍家門口的街景、都只許拍一張照片,那么誰有可能拍出更好的作品?在這同等情況下,決定作品之優劣的因素是什么?
當然讀者可以反對我的假設,而強調設備、拍攝地點和自然條件的重要性,甚至會質疑我為什么要將張三和李四對立起來?其實,我在此想說的是,真正的藝術、真正的水平,得自攝影者的內在修養,而不僅僅是外在條件。我認為,相對而言,要在平凡中發現不凡比較容易,而要在不凡中發現平凡卻不太容易,因為“不凡”容易抓人眼球,而“平凡”則容易被人忽視。
最近讀到一位北京攝影家的旅行筆記《我思故我行》,此書似乎為上述思考提供了一些答案。書中的攝影,有點像國家地理雜志的作品,多在西藏、新疆等人跡罕至的高山峽谷所攝。上世紀80-90年代,人們不易前往那些地方,其景色的確罕見而不凡。但是到了21世紀,青藏鐵路建成,高速公路四通八達,不少攝影者也有了私家越野車,現在發燒友已不難去西藏新疆獵影。所以,《我思故我行》的真正價值,不是作者到了什么人跡罕至的地方去拍攝那些常人難及的不凡場景,而是書中作品所透露的藝術修養,正是這修養,才使不凡的場景能讓凡人接近。作者是畫家,藝術修養較好,后來做攝影記者,行走四方,眼界和思想都很開闊。從書中文字可以讀出,作者對攝影場景有獨到的觀察、發現和思考。
我認為,攝影的要義不僅僅是在平凡中發現不凡,而更是在不凡中捕捉平凡。唯有平凡的作品,以其平實的藝術語言,才易與普通凡人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