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萌
攝影作為藝術對于攝影,我有一種強烈的“本體論”愿望:我不顧一切地想知道照片“自身”是什么,它靠哪些本質特點使自己有別于其他圖像。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1826-1827年間,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用一臺鏡箱拍攝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張照片,他所使用的這個鏡箱也就自然成為了最原始的照相機。我們廣義上的攝影簡單地說就是拍照、“秒殺”、瞬間抓取鏡頭前的真相,然后經過后期處理轉化為圖片。但這種攝影圖像在現代社會簡直無處不在:互聯網、手機、ipad、報紙、雜志、書籍、電視、廣告、甚至是遍布大街小巷和公共空間的監視器里。攝影越來越成為即口頭表達和文字書寫之后,人類最廣泛使用的第三種語言,而這語言還是一種“世界語”。
戴安·阿勃絲 女人和她的猴寶寶 明膠銀鹽照片 1971
長久以來,人們似乎一直在搞不清攝影本質的情況下,以極大的熱情探索著它的種種可能性。但是,攝影家和思想家們不會滿意這種對“攝影”的簡單理解,他們想尋找的,是在“照相”、“秒殺”基礎之上超凡的上層殿堂。
愛德華·布巴 巴黎 明膠銀鹽照片 1935年底片/1964年制作
在西方純藝術探求的“偉大傳統”中,一種叫“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或稱“純攝影”、“如實攝影”等)出現了。隨后,攝影被定義為純藝術過程中的重要人物,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曾經的攝影部主任約翰?薩考夫斯基曾斷言:“相比較于版畫或其他蝕刻印刷而言,攝影作品的放印結果是更難預測的。……一個攝影師要想忠實地復制一張早期照片的可能性很小。”當回看一百多年來大攝影藝術家的經典作品時,我們往往會體驗到某種與“直接攝影”有關聯的魅力,它不模仿繪畫,繪畫也很難模仿它。那魅力的確為大多數“秒殺”所無,但的確又是“秒殺”所得。
曼努埃爾·阿爾瓦雷斯·布拉沃 永恒的肖像 明膠銀鹽照片 1935年底片/1970年制作
伊莫金·坎寧安 愛德華·韋斯頓與瑪格麗特·瑪莎 明膠銀鹽照片 19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