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末高校擴招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進入了“跑步前進”的階段:開設藝術專業的院校大量增加,每年的招生規模快速增長,學科結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藝術教育已由原先的“小學科”變成了如今的“大門類”。據統計,目前,全國有858所本科、821所專科院校開設了藝術類專業,年招收學生73萬余人。從數量上看,藝術類專業早已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專業。
不過,如果理性而審慎地進行觀察,可以發現,藝術教育熱火朝天的表象之下,潛藏著許多“虛火”。其發展過程中的多個“不協調”之處,將制約藝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不協調
塔要造得高,還得塔基牢。在藝術教育領域,普及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就如同塔基與塔尖。沒有扎實的普及教育,而寄希望于有高質量的專業教育,這是不可想象的。
我國的情況卻恰恰如此。與高歌猛進的專業教育形成對照的,是“羸弱”而“功利化”的普及教育。之所以說藝術普及教育“羸弱”,不僅是因為它起步晚——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普及教育出現于清末民初,而且其進程很快因社會大形勢的變化而中斷。改革開放后,盡管藝術普及教育重新受到重視,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展,不過,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其發展總體受到限制。近年來,在包括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在內的各界有識之士的呼吁下,有關部門盡管出臺了“京劇進課堂”“書法進中小學課堂”等措施,并就此做出專門部署,其效果卻總體有限。據《中國文化報》等媒體調查報道,當前,京劇、書法等藝術普及教育面臨著師資、課時等多方面的瓶頸,其根源正是“應試教育”。
作為藝術普及教育的另一種形式,藝術考級在推動藝術普及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當前的藝術考級市場同樣充斥著較為濃厚的功利色彩,無形之中讓這種源于西方的藝術普及教育形式的效果打了折扣。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不協調
藝術職業教育與普通藝術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前者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技能型藝術人才為目標;后者則強調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兩者本來各有優勢,可在競爭中相互促進,攜手而行。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山西、浙江、安徽等全國多個地區排在第一陣營的藝術職業院校紛紛在謀求“升本”,希望能夠擠進普通教育的行列。原本應該兩條腿走路的藝術教育,顯然已經瘸了腿。
原因何在?因為它們的境遇有著天壤之別。從招生政策來講,職業院校的招生,需要等普通本科招完之后才能進行,所能招到的學生,質量可想而知;從畢業生落戶政策來說,許多大城市規定,必須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學歷才能落戶;從用人單位來說,許多企事業單位是“非本科、研究生不用”,而根本不去考量學生實際掌握的藝術技能。在這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讓職業教育對家長和學生產生吸引力。
一方面是普通本科藝術院校的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則是名牌藝術職業院校招不到優秀學生。許多業內人士不禁擔憂,單純追求高學歷的藝術教育究竟能走多遠?
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不協調
藝術教育是特殊教育,特別是表演類藝術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強化基本功訓練。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等藝術教育不僅培養了眾多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而且還為高等學府輸送了大量基礎人才。
比如,孫毓敏、張也、黃豆豆等一大批各領域各時期的藝術界領軍人物,都出自各地的中等藝術學校。也正因此,多數專業藝術院校都設有中專部,中央音樂學院等著名藝術院校甚至還有附屬小學。
盡管中等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受到的重視程度卻根本無法與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本科院校相比。目前,從管理體制上來說,多數獨立建制的中等藝術學校屬于行業辦學,它們在經費等方面的待遇,不僅無法與本科院校相比,甚至連同屬中等辦學層次卻歸屬教育部門管理的學校也趕不上。
而沒有高質量的中等藝術教育,究竟有多少高等藝術院校能夠培養出高精尖的人才,尤其是表演類藝術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