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雕塑家劉建華的陶瓷裝置《日常·易碎》入選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2013年10月,國際當代著名藝術家方力鈞在《泉空間》主辦的個展上,展出了他的繪畫和在景德鎮新近創作的20幾件陶藝作品……些以陶瓷為媒介的藝術作品不斷在國際大展和相關展覽上亮相,似乎昭示著傳統的陶瓷材料正憑借藝術家的演繹而進入當代藝術的視野。
事實還不僅如此,近幾年來,不斷有國畫家、油畫家來景德鎮做陶藝、畫瓷,這種現象與歷史上的景德鎮“工匠來八,器成天下走”的盛況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似乎在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陶瓷材料正以一種純藝術的方式介入當代藝術,亦或是藝術家正試圖挖掘陶瓷藝術的當代性。
陶瓷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并不陌生,陶瓷自產生之日起便以物化的方式介入人類生活,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陶瓷,吃飯用的碗、喝茶用的杯等,正因為陶瓷的平常,所以令人倍感親切。在常人眼里陶瓷是陶瓷,藝術是藝術,陶瓷與藝術是不沾邊的事。
長期以來傳統的陶瓷藝術一直被貶抑為工藝美術,陶瓷藝術家與那些搞純藝術的相比也似乎矮了一截。這里并不是說搞工藝美術的不好,而是這樣的劃分束縛了陶瓷藝術的發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每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中,陶瓷藝術因為師出無名而不能參展,直到從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開始陶瓷藝術才作為獨立的藝術種類展出。
身為陶藝人我們深知從事陶瓷藝術之艱難,今天我們在千年瓷都景德鎮談論當代陶瓷藝術的話題似乎充滿自信,這得益于近幾年陶瓷藝術市場的紅火給予陶藝人的低氣,是景德鎮優良的制瓷環境和創作氛圍所形成的“景漂”現象帶給我們的自豪。
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可以說舉步維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祝大年、高莊、梅建鷹等老一輩藝術家就開始了中國現代陶藝的探索之路,而國內現代陶藝的真正興起并被藝術屆所關注還只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才開始的事。事實上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更沒有上升到學術層面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
有意思的是倒是西方的很多藝術大家早就使用陶瓷材料進行創作,并對世界現代陶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78年至1882年間,雕塑家羅丹跟隨老師在賽弗爾陶瓷廠進行創作。他將雕塑的語言與陶瓷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風格。1886年畫家保羅·高更進入查普勒的陶藝工作室學習拉坯技藝,并研究粗陶肌理與釉質的對比等。之后,還有藝術大師畢加索、米羅、夏加爾、馬蒂斯等,都嘗試了以陶瓷為媒介的藝術創作,并留有大量的作品。或許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大師的陶藝作品會覺得對陶藝的語言表達挖掘不夠,但就現代藝術與陶瓷的結合方面來看,他們的陶瓷藝術實踐是具有歷史性和開創性的,為傳統陶瓷藝術向現代性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當1917年法國藝術家杜尚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命名為《泉》,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要求作為作品展出,成為了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泉》的展出不僅提出了什么是藝術品或是非藝術品的問題,同時,在不經意間把以陶瓷為媒介的作品推向了現代藝術的舞臺。
陶瓷黏土的率性、自由和情感,使之充滿藝術品質,加之窯火的偶然性更為之蒙上了神秘的面紗。陶瓷藝術被譽為火的藝術,其魅力更多的是源自火的偶然性,燒成后泥或釉的肌理變化、色料所形成的窯變等都增添了許多好奇和新鮮感。很多當代藝術家采用陶瓷材料進行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眾對于陶瓷的認知程度,以及陶瓷所具有的親和力。陶瓷黏土的可塑性,以及燒成之后的堅硬程度使之與其他材料相比更具有藝術特質。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歷史上中國的陶瓷藝術曾使世界為之傾倒。中國陶瓷的手工技藝是世界的Number One ,代表著世界的最高水平。一些當代藝術家在一些國際大展上采用陶瓷材料進行藝術表現,突破了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了藝術家的思想和觀念,以及對當下社會的思考。
從材料自身來說并沒有當代或是非當代之分,關鍵是藝術家賦予作品的思想。在常人看來,陶瓷總是和瓶瓶罐罐聯系在一起,和手工文化聯系在一起,她所指向的是傳統的和保守的,因此,長期以來傳統的陶瓷藝術并沒有取得藝術界的廣泛認可。陶瓷藝術家的眼光也僅限于工藝的拓展和風格的改變,滿足于技藝的嫻熟和工藝的完美,并沒有從根本上思考陶瓷藝術的發展,更不用說是與當代藝術扯上關系。
藝術的形式是多樣的,藝術的表達方式也是多元的,這就要看你是從什么角度看問題。陶瓷藝術的發展固然有其自身的規律,但有時換一個角度思考未必沒有新的可能。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需要大家的共同關注和參與。陶瓷介入當代藝術為陶瓷藝術的當代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為陶瓷藝術走向國際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