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參加3月初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指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喪失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境地。中新社發 賈國榮 攝
藝術中國專訪:
人大代表許江:警惕文化發展中的全球化、技術化和娛樂化
政協委員李延聲:力推國家藝術創作基金 建筑應有民族精神
2010年“兩會”藝術界聲音:
靳尚誼馮遠等代表委員共議中國美術“今天”立場
著名藝術家范曾看兩會:“我們看到了文化復興的桅桿”
兩會委員呼吁應盡快設立中國藝術院和藝術院院士
代表心聲羅中立:中國人不差錢,可是差素質
李揚委員:應高度重視中國動漫事業的發展
兩會代表呼吁:中國當代壁畫誰來拯救?
吳為山直陳業內怪現象:照搬成城市雕塑誤區
廣東缺乏精品力作 建議由政府主導高端美術創作
文化部副部長:在大中小學大力普及書法教育
蘇士澍:設立中國書法周 傳承漢字書法藝術
代表委員熱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帶來什么?——政協委員“憧憬”世博
編者按: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中的美術界代表就一系列有關中國美術的問題提交了建議和提案,并在討論會和記者采訪中就美術教育、藝術品保護、當代藝術標準等美術界關注的重大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為中國的美術事業建言獻策。
美術高校擴招熱需降溫
劉大為:美術高校擴招熱需降溫
伴隨著報考美術專業人數的急劇增加,一些藝術院校及綜合性院校的藝術專業從“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的立場出發,紛紛邁開了擴招步伐,在校生規模急劇擴大。以近些年持續不斷的藝術教育熱潮來看,藝術教育擴招發展的速度令人吃驚:據專家測算,全國報考美術類專業的考生總數大約占全國藝術類考生總數的80%;上世紀80年代,中央美院全校的本科生加研究生總共才180人,而今天8大美院的在校人數恐怕已經要“數以萬計”了。擴招的熱潮來源于考生報名的熱潮,一個美術學院一年報名的考生有幾萬、十幾萬,這都是司空見慣的數字;一些非專業美術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學的美術系,每年平均也都有1.5萬考生報名。比如山東濰坊這個全國各大藝術院校招生考試的考點,每年都能吸引超過30萬考生。美術類學校更是招生大戶,每年都有十五六萬的美術類考生,每到冬春之交要報名考試時,都要租用體育場進行學生的專業課考試,考點周圍旅店爆滿,還需要出動交警維持秩序。而且還有林業、紡織、交通等專業大學都在紛紛增設美術系或美術學院,主要原因是社會上考生多、美術專業學費高。4年之后,這些學生都涉及到就業出路的問題。
高校擴招的數量過多、速度過快,其火熱程度甚至超過了很多經濟、外語等傳統熱門學科,這種現象對于藝術教育的影響是什么?是否能真正促進當代高等藝術教育持續健康發展?近幾年來,藝術院校報考熱已經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是與之相伴隨的藝術院校的擴張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因此,藝術院校盲目擴張和擴招的熱潮,是到了該降溫的時候了。
高等院校設立美術專業,逐步增加高層次的美術研究和創作人才,為美術教育向更深、更廣的層次發展,將會提供很好的條件;但在高速發展中的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管理和體制水平上參差不齊的問題。以中央美院為首的8大美院都有各自的歷史、環境、地域、師資質量等諸多優勢;各地設有美術專業的院校與8大美院比,在各方面情況都不同,加上中國西北、東西經濟發展不平衡,各方面情況差別較大。
同時,藝術本來就是小規模的專業教育,但隨著社會對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高校對美術專業的重視程度和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迅速擴大的招生規模、日趨雷同的辦學模式、過分強調技術而輕視創新,這是目前我國高等美術教育在教學上存在的通病。很多美術院校成倍擴招學生,致使美術教育變成了“大放羊”的粗放式教學,隨之便會出現如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硬件不足,學生入學門檻低,通過美術班“短平快”的突擊訓練便能達到升學目的,專業考試內容越來越模式化,過分注重專業成績造成文化課成績偏低,以及畢業后不能適應市場要求等諸多問題。
考前班現在也是一個熱點問題。北京中央美院的所在地望京地區經常可以看到背著畫夾滿街走的考生和成片的考前班廣告。一方面,考前班開始逐漸成為一個行業了,僅北京地區就有幾百個美術考前班,他們通過網站、廣播、散發宣傳單或在建筑物上懸掛巨幅廣告等途徑進行宣傳,已成規模。對于考生,他們提供了相對集中的專業學習條件及環境,應該給予鼓勵;同時他們也給一些畢業生和在校生提供了一定的就業和實習的機會。
但也正因為這些考前班的師資水平不見得很高,只是對高考形式比較熟悉,考什么就練什么,衡量考前輔導優劣的標準仍是入學率,所以它們的功利化傾向很嚴重;同時一些考前班的費用非常昂貴,一些所謂的“承諾班”、“包過班”之類的,學費甚至高達幾萬元,有些“考前班的學費都超過大學學費了”,這對于美術人才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也是一種短淺的藝術教育方式,必須加以改變。
藝術高校的擴招引發了就業、教學質量上的一些問題,但擴招也是社會需要的。一方面,我們的經濟社會在飛速發展,社會對各種藝術類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除了傳統的精英藝術人才以外,我們還需要各種復合型藝術人才和各類新型藝術門類的人才,因此,不斷開拓新的學科領域,完善學科建設,培養適應新需求的各類藝術人才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但同時,我們也要講究適度原則,要講究規模與質量的平衡發展。大規模的擴招,不僅是對學生不負責任,也是對學校品牌的過度消耗。
同時,教育資源怎樣重新分配才更合理,也是教育產業化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深化,高等教育在不斷擴招和教育自費的前提下,大學校園里出現了這樣一種弱勢群體——經濟困難學生。比如我在內蒙古上大學時,班里有很多農村、牧區的學生;但現在農村孩子出現在校園里的比例有減少的趨勢,因為他們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因此,教育應該向農村孩子和城市困難家庭的孩子傾斜,爭取不收其學費。因為美術院校與其他綜合類大學相比,消費額度相對較高,所以應從尊重美術院校學生的個性出發,對這些貧困學生給以及時關懷和資助,這對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具有重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對于藝術高校擴招的冷思考、教學思路的理清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不應該僅因“產業化發展”而被抹殺,藝術教育應該如何為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做出改變。希望國家在教育部門充分調查、了解、研究社會的專業需求量,進一步深化對藝術教育規律的認識,進一步完善對學校的評價機制、撥款方式等,以此促進藝術院校、藝術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熱議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是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參與者,有關“重大歷史題材”的種種話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由文化部、財政部支持,自2007年春天正式啟動,目前已經進入創作的收尾階段,今年春夏將截稿收件,8月至9月將進行展覽,并將巡展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