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內地越來越多的各大企業和財團介入到藝術收藏領域,企業收藏如何選擇藝術品,如何建立起獨具特色的企業收藏體系?藝術品所具備的鮮活能量如何與企業的品牌建設更好契合?一些重要的企業收藏與美術館機構的良性互動的經典和成功案例有哪些?藝術收藏在企業與社會的互動模式當中具體實施的發展前景是什么?張子康先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北京今日美術館館長,在他的帶領下,今日美術館從一個企業下屬美術館成功轉型為國內第一家具有國際運作水準和管理概念的非盈利民營美術館,成為國內民營美術館成功發展的典型案例。
機構收藏價值的兩重性
在中國,機構收藏這幾年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但局面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藝術在市場的價格由兩個因素構建而成——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商業價值有商業規律,學術價值則需要學術機構來推動,我們今天的藝術之所以不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與我們今天學術機構發展速度不均衡有直接關系。今天我們大家去美術館,都不知道美術館,尤其是當代美術館,到底在做什么,展出什么,這些展出的作品為什么有價值。我想就連美術館本身,尤其是很多的中國當代美術館都不能給予我們回答。因為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性質不同,中國當代藝術是線下藝術,它是由年輕人和比較成熟的藝術家創造的藝術組成,現在很難看出這些藝術文化價值到底有多大,即使是批評家,策展人,畫廊老板也都未必具有極高的判斷性。這時候就需要學術機構的推動,美術館的推動。
當代藝術它本身具有實驗性,從美術史上可以清楚看到,就比如印象派,一開始是不被人們所接受的,甚至絕大多數的觀眾是反對的。但是經過50年發展,大家都覺得它是最好的藝術,最終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推動了那個年代整個文化的發展,甚至推動了時代審美的發展,成為了現在的經典。我們在看藝術品價值的時候,尤其是當代作品價值的時候,一定要去思考。當我們去當代美術館看展覽時,我們不是帶著這個藝術品將來就是值錢的眼光去看,而是帶著思考去看作品。當代藝術家作品的價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來發展,如果它的價值要在這個時期產生影響,對文化產生推動,那么它的價值才會逐漸的呈現出來。藝術如果不能推動所在時代的審美發展,不能撫育今后越來越深厚的文化價值,它就缺乏文化價值。
收藏當代藝術作品,是共同建造、共同推動的一個過程,有這樣推動作用的人才是真正的收藏家。收藏當代藝術和收藏經典性藝術不同,收藏經典藝術風險小,它的風險只在于經濟大背景下你的經濟實力能不能支撐這樣的價格,而對當代藝術來說不是這樣的,當代藝術一定要去看,它和學術價值是一起成長的,所以收藏家,和藝術機構、美術館一樣,都是這個時代文化的建造者,他們值得尊重。
在美術史上占有最重要位置的藝術家沒有一個是重復的,他們都是具備創造性的,具備未來價值的。我們今天在推動當代藝術,我們指的藝術是能有真正文化價值的一線藝術。但是反過來,這個市場不一定全部是這樣的藝術才能夠賺到錢,大家喜歡的程度也會帶來商業價值,二流藝術家因此應運而生,作為市場藝術的文化推動補充。所以我們在收藏一定要思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畫廊在買作品時會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會購買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從商業角度考慮,這些藝術家具備未來的增值可能性。如果有人拿到一個作品,認為是具有創造性價值的,是可能得到非常高收入的,從商業角度來講也是值得購買的。
國際視野帶動下的典藏標準
在美術館做展覽時還須這樣思考:美術館收藏還有一個涵義就是典藏,成為典范的收藏、成為經典的收藏。比如在20世紀30年代有很多出名的藝術家,為什么后來價值降低了,就是因為美術史沒有書寫他們。如果我們今天不這樣思考,這個藝術品對未來能否帶來更大的文化價值時,這個美術館的學術位置可能就會受到質疑。大家可能會說這個美術館收藏的東西都是最差的東西,這樣就失去了美術館真正的學術價值了。我們今天的美術館收藏,實際上是一定要從學術角度考慮。
美術館收藏不僅僅是簡單的美術館個體的概念,而是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理念。在整個文化產業的生態鏈中,我們必須考慮哪一個是帶動者、哪一個是推動者。如果這個國家沒有很好的學術單位來推動藝術發展,你就不可能有話語權。我們在中國做完展覽就在中國出名,而在美國紐約的現代美術館做完展覽,則全世界出名,那是因為它是國際化的平臺,他們有國際化的話語權。今天中國經濟的強大,我們不再是做一個小圈子,而是要開辟一個國際化視野,要開辟一個國際化的學術平臺,我們就會帶來未來的國際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