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庭波靜泛秋水——《漁莊秋霽圖》
太湖,橫跨江蘇、浙江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有人說,在中國,沒有比太湖更美的湖泊。它素雅、淡泊、壯闊、含蓄,三萬六千頃太湖水中散立著七十二峰島嶼,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波光粼粼的太湖,時而波濤洶涌,白浪濤天;時而微波不興,幽雅恬靜。晨曦晚照,陰晴霧雨,神話般的七十二座山峰,沉浮波濤之間,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宛如縹緲的仙境……
偌大的太湖最美的一角,便是大畫家倪瓚出生、隱居的江南名城——無錫,素來有“太湖明珠”的美譽。如今,在馬跡山半島之上,建起了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成為人們品味歷史、領略太湖風光、放松心情的好去處。
“太湖絕佳處,畢竟在黿頭?!蔽挥诙燃賲^北面的黿頭渚,三面環水,是歷史上文人墨客爭相贊詠的風景絕佳之地。站在崖岸上,縱目遠眺,但見煙波浩渺,天水一色。碧波萬頃的湖面上,水鳥翩翩,云帆點點,不禁讓人想起了古代詩人張孝祥的詩句:“玉鑒瓊田三萬頃,看我扁舟一葉。”遠處,由西鴨、大磯、小磯3個湖島組合而成的“太湖仙島”如神龜飄游湖上。山光,水色,漁帆,白云,濤聲,笑語,交織成太湖獨特的自然山水畫圖。清靜單純的思緒中,又想起那幅清新幽遠的“漁莊秋霽”,同樣的太湖山水,卻沒有倪老先生那般平淡的寂寞。
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湖畔的蠡湖公園,陳列著各種碑刻和文物古跡,記載著歷史的風云。當你在千步長廊中悠然漫步,看著桃紅柳綠的“西施莊”,眺望波光蕩漾中的片片白帆和那如長虹臥波的寶界橋,便會不由得吊古追昔,遙想起當年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萬種風情……
度假區南端還有一處叫做龍頭渚的地方,是由大儲山蜿蜒伸入太湖中腹,酷似巨龍伏臥在太湖碧波之中。從龍舌、龍眼、龍耳、龍頸到龍背,全長2500米,那里山不高卻層巒疊嶂,水不深卻煙波浩淼,青山秀水,又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畫。登上山來,滿目松柏疊翠,處處曲徑通幽,柳暗花明,景色怡人。山上四時佳果不斷,水中常年湖鮮不絕,來此可以品嘗到馳名江南的龍頭楊梅和太湖銀魚。龍頭渚還是一處歷史悠久的江南勝跡。公元前494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水戰,吳王夫差大勝越國的夫椒之戰就爆發于龍頭渚周圍,至今尚留當年吳王親自擂鼓的戰鼓墩遺址。
龍頭渚北面不遠處,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之下,祥符禪寺、古銀杏樹、八角井都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人們朝佛的一方圣地。
迎風,我們似乎又聽到那首深情而優美的歌聲:“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太湖美啊太湖美……”徜徉在岸邊,眺望那晶瑩碧玉的湖水,遙想從前今天,無限情思又上心頭。
● 竹爐山房往事——《惠山茶會圖》
惠山自古多泉,九龍十三泉,人人皆知。如籠統講惠山茶會,人們難免提出所煮為何泉之水的疑問。待看了文征明一行七人中蔡羽寫的《序》,方知他們煮泉之處,是在惠山的二泉亭。
惠山“天下第二泉”,是自古以來天下皆曉的活水名泉。二泉原名“惠山石泉”、“惠山泉”,位于無錫惠山東麓白石塢下。它發于自然,生于石骨,水質清純甘冽,被唐代“茶圣”陸羽評為“天下第二”。宋徽宗欽令建亭護泉,御題“源頭活水”,且譽為貢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慕名多次來品泉,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詩句。更有一曲吟詠該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傳天下,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如今的二泉亭在惠山錫惠公園內。亭內和亭前有兩個泉池,上池八角形,水質最佳;中池呈不規則方形,是從若冰洞浸出。這與文征明煮茶會友的二泉亭景象有所不同,畫中的泉池只有一個圍八角形石欄的上池,卻不見方池。古代有圓池清、方池濁,天圓地方、天清地濁之說。因此在明清時代,凡用二泉水煮茶,均汲于圓池。故文征明的《惠山茶會圖》,是寫實而非寫生,是作者根據意境及布局需要,按傳統畫法作增減變形處理的。
名泉在此,是無錫人天賜的福分?,F在的錫惠公園內,有萬卷樓茶室、陸子祠茶室、寄暢園茶室、大老爺殿茶室、第一茶室等數處。無論晴天、雨日,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閑,面對瀟瀟綠意,飲一杯佳茗,那將是人生的一種至樂。
從二泉亭拾級北上,就是竹爐山房,它原是惠山寺的彌陀殿。關于這所山房,和山房中的竹爐,都與明清文人有著頗深的緣分。
明初惠山寺的普真主持,喜與名家交往,晚年住聽松庵中,種茶植松。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普真請竹工編制了一個煮茶的竹爐,里面填土,爐心裝銅柵,用松樹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著名畫家王紱和一些名流,都先后為竹爐繪畫題詠,合成《竹爐圖卷》四卷,一時傳為珍品,后失去。清康熙年間,無錫著名詞人顧貞觀仿制了兩個竹爐,將其一攜至京師。此間,滿族詞人納蘭性德將收藏的《竹爐煮茶圖》慷慨相贈。顧貞觀邀集學者名流,為竹爐吟詠聯句四十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竹爐山房失火,畫卷焚毀殆盡。直到乾隆再次游惠山時,重題“竹爐山房”、“頓還舊觀”的匾額。乾隆親仿王紱筆意補畫了《竹爐圖卷》首圖,并命人分畫竹爐其余三圖,補錄前人題詠,還將內府收藏的王紱《溪山漁隱圖》賜予寺僧,這些舉動使竹爐山房聲名空前,游人云集。
如今的竹爐山房是清光緒年間重新修復的。主廳“雨秋堂”正中壁上,嵌著王紱的《晴雨竹》,乾隆題書的《竹爐煮茶圖》,以及明清詩章題記石刻38塊。如今這里雖然難覓竹葉烹新茗的雅趣,但那段翰墨佳話卻令人難忘。
錫惠公園內,錫山、惠山隔映山湖相望。作為無錫城市標志的龍光寶塔巍然聳立在錫山之巔,湖光塔影,相映生輝。明代江南名園——寄暢園也在公園內。寄暢園二十四景,或奇峰秀石,曲徑通幽,或朱欄曲檻,古木森森。八音澗泉落淙淙,錦匯漪塔影搖曳。園雖小而有古樸、幽靜、清曠、疏朗之特色,是我國明清時期園林藝術的代表。
品了天下第二泉的茶,游過古跡眾多的錫惠公園,登上“江南第一山”——惠山。半山處,看綠樹成蔭,松濤滾滾,真正體會蘇軾詩中“孫登無語空歸去,半嶺松風萬壑傳”的景象。一路上,古跡眾多,山嵐云影,引人入勝。山頂小憩,遠望太湖水碧波萬頃,峰巒點點,又想起東坡“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的佳句。不禁感慨這擁有天下名泉、名園、名山的無錫,難怪會令古往今來的無數名士如此眷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