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權利過渡與交接愈加快速的時代,年輕的話語方式(不特指生理上的青年人)成了高效社會進程的便捷產物,“輕歷史”書寫與人性不斷處于資本邏輯的語境中。媒體與政治、文化的時代性進一步審美化,缺失社會圖像精神的媒體記憶與歷史虛無幾近同質,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時尚歷史”在近現代則不斷遞增。由此,古代勞動和近代勞動與科技景觀所出現的消費奢享,及實驗、實踐的快感嚴重能指在頻率上,大國漫長文化下深厚傳統的人性確立,在現代語境里與生物性自然疏離(人下的“資本運動”不屬于生物的本能)。這些文化演進的時代氣息,在國家意義的邊疆和地理意義上的亞歐地理中心,印證的豐富而劇烈。
2008年以“黑白邊緣”為始的新疆當代藝術進入快速發展里程,至2012年5月展覽達28次,這種相較以往略顯繁榮的文化現象除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支持外,烏魯木齊高速現代化的城市進程,新疆藝術高校的擴招,優秀青年教師的到來,加之早年幾乎與內地同期萌芽的現代藝術思想的傳統積淀等,共同促進了當代藝術的發展。
2009年4月28日由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委、區政府立項指導、統籌規劃并投資的新疆首座文化創意產業基地7坊街創意產業集聚區成立,其以原七紡教育樓閑置辦公室和原新疆七一棉紡織廠部分廠房改造而成,主要吸引本土和內地藝術家入駐,規劃3-5年內逐步發展成以西域文化為底蘊,兼容伊斯蘭文化、阿拉伯文化,弘揚中華文明的,集文化創作生產、創意作品展示、產品銷售、影視演藝、餐飲服務、旅游觀光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創意產業園。(此段內容引用于7坊街2011年宣傳冊)
早在2008“虹”圖書館魅影藝術家基地第一回展,文化廳黨組書記兼副廳長韓子勇作為策劃人開始,即標示著官方逐步進入新疆當代藝術的進程,直至“7坊街”掛牌,在展覽上特邀了著名行為藝術家趙半狄和蒼鑫,由此代表著新疆當代藝術官方姿態的正式出現。而2010年9月于7坊街開幕的新疆當代藝術藏品展油畫單元(暫存爭議)、2011年7月的新疆當代藝術節,以及7坊街以往的各類相關活動,均踐行著其新疆當代藝術官方代表的職能。至于對學術的忽視和部分展覽作品遴選中判斷的缺失,以及活動意圖的含混等問題和體制弊端,則與此區域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一樣,共同顯現了一個地域文化,向現代演進的歷史必然和對時代的真實體感。
而實用美術下的藝術樣式與藝術自我演變間所需的技術和謀略,勢必將超越一個區域的泛政治記憶和商業需求,逐步演變出“私人方式”的空間與循環法則。
考察一個地域當代藝術形成的主要條件一是本土職業藝術家群體、群落的出現,二是民間畫廊、展出空間和贊助渠道的出現。藝術生態的環節大致是:創作、展示、批評與傳播、商業及公共收藏、學術研究等。
當前新疆當代藝術的商業環節基本缺失,學術研究薄弱,老中青三代壁壘明顯,師生傳承與集體合作的精神和自信不夠。職業特征強于當代藝術的維度,人所制度和規則下的藝術,隔離群體文化下藝術的延展和開放。作為“自然人”所創造的文化其自然屬性缺乏(這里僅表證藝術傳達的“自然用語”)。單一的文化語境與本土研究創作,至今除了活動數量的增加外,尚未改變和實質運用東西文明在亞歐地理中心,這一意味厚重之現場的文化方式與別樣經驗。文化感知在本土的方向及在場意義,這類自我察覺和身份、位置的認知。
|